中国台湾篮球评论员朱彦硕发布社交媒体,评论此次亚洲杯男篮的表现,他表示:有人說中國隊也沒有主力盡出,這話對,也不對。因為主力歸隊後,也未必打得更好了。胡金秋找到了在中國男籃的定位,也是這次的收穫之一。以後當然還會有楊瀚森,但是現在他就是中國隊內線的大腿。張鎮麟、崔永熙也不會比王俊杰的表現更突出,甚至有可能會是反效果。
面对如此言论,有人斥之为“阴阳怪气”,认为这是对中国男篮主力的轻视;也有人觉得话糙理不糙,戳中了球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。抛开情绪不谈,朱彦硕言之有理吗?
众所周知,几名曾经的国家队主力,周琦、曾凡博、赵继伟、张镇麟、崔永熙全部因伤缺席,而杨瀚森由于NBA训练营缺席,说是半支国家队也没毛病。但是亚洲杯上,这支以“半主力”出战的中国男篮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。胡金秋彻底摆脱过去的定位困境,场均18.5分8篮板的表现证明,当他成为内线核心而非蓝领时,能释放出全明星级别的能量;王俊杰作为“替代者”交出场均13分的数据,填补了内线的空缺。
更关键的是球队体系的平衡,没有绝对的“球权黑洞”,每个人都在清晰的战术框架内运转,朱俊龙、高诗岩等角色球员找到了精准定位,这种“人人可控球、个个能终结”的模式,反而规避了过去依赖明星球员单打的弊端,尤其是罚球,摆脱了曾经习惯的两罚一中,此次亚洲杯连余嘉豪的罚球都很让人放心。
朱彦硕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,过往大赛中,中国男篮多次出现“球星云集却一盘散沙”的情况。张镇麟的冲击力固然强劲,但他持球能力一般,也可能挤压王俊杰的时间;崔永熙的防守能力顶尖,但进攻端的稳定性仍需打磨,赵继伟虽然组织更好但攻击力不如赵睿胡明轩。并且现有阵容已适应后卫主导,挡拆发起的打法,若杨瀚森在队,那要不要把球给他处理,他做的会不会比现在更好,都不得而知。就像2019年世界杯,纸面实力豪华的阵容因磨合不足折戟沉沙,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。
当然,有一点我想是确定的,就是如果周琦在,决赛澳大利亚必然不能在内线打的那么轻松,尤其是库克斯。但话又说回来,如果周琦在,大家没准又会像之前一样想给周琦做机会,攻的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坚决。而且周琦上赛季的罚球十分糟糕,如果换做他或许罚球命中率会不如余嘉豪和胡金秋。
与其纠结朱彦硕是否“阴阳怪气”,不如关注争议背后的核心命题,未来的国家队阵容,不应是简单的“主力+替补”加减法,而应是基于战术体系的“最优解组合”,无论是谁回归,能否融入现有体系、能否服务团队目标,才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。朱彦硕的话或许刺耳,但它提醒我们:篮球从来不是1+1=2的游戏,化学反应的重量,有时比明星光环更能决定胜负。